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行业资讯 > 正文

无人机面临的GPS模块信号易受干扰和隐私侵犯问

作者:admin来源:传感器专家网 日期:2016-1-7 10:20:52 人气: 标签:

  目前,消费级无人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与此同时,也在技术和外部层面出现了很多限制性问题。例如,对于自身所携GPS模块的导航定位信号接收的干扰问题,以及外部层面应用的无人机飞行对居民隐私权的侵犯问题等。

  无人机GPS信号易受外界干扰。资料图

  无人机GPS信号易受外界干扰

  我们知道,无人机无法获得足够精确的自身坐标数据。因此,各国无人机的飞行控制均采用GPS卫星导航系统与惯性导航系统相结合的方式。于是,我们能够在很多的无人机身上发现例如加速度传感器、陀螺仪、电子罗盘、磁力计等传感元件。此外,无人机在照相时还需要知道自己的精确位置,因此无人机上安装了GPS信号接收机,也就是内置有GPS模块。

  正是如此,无人机的GPS信号接收机容易遭受电子干扰,导致无人机只能依靠基于陀螺仪的惯性导航系统,无法获得足够精确的自身坐标数据。如果没有精确的地形连测,借助于照相机和摄像机获得的情报将没有任何价值,此时的无人机顶多是一台会飞的相机。从这点来说,无论是从军事角度,还是从民用的测绘角度,都意味着无人机作业的失效。

  绝大多数无人机都安装有高亲摄像头。资料图

  法律层面对居民隐私可能造成的侵犯

  另一方面,针对无人机可能侵犯居民隐私问题,无人机由于具备高空近距离拍摄的能力,存在侵犯居民隐私权的安全隐患。

  而目前在中国并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去规范无人机侵犯居民隐私权的问题。有专家认为有必要制定相关法规,规定无人机不能侵犯他人隐私。比如,利用无人机进行高空拍摄,检验房屋质量,应当提前告知房屋所在小区居民。

  此外,企业也正在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保障无人机产品的安全性。为避免安全隐患,无人机企业会通过飞控系统精准定高、定位悬停、自动返航、敏感区域禁飞等功能,来提高无人机飞行的安全性。例如,当机载探测到无人机已处于机场中心区域已定范围内,飞行器会主动发出限制指令,地面操作人员也会立刻收到安全降落的提醒。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0
0
0
0
0
0
0
0
本文网址: